【大明文魁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朝鲜当时的儒家学说分为李珥李粟谷的畿湖学派。
以及李滉李退溪的岭南学派。
这两派由学术分歧,而引申为政党斗争。
李滉的观点,承自朱子理学,用他的话来说就是‘深信朱子深求其意’,故而他的学说与理学一样,主张的是理极无尊对。就是理是至高无上的,理发而气随,这就是理气互发之说。
而李珥的观点,则是明确反对老师李滉的主张,他认为理气就犹如阴阳太极一般,互为始互为终。
李滉继承而发展了朱子学说,而李珥则提出了质疑。
当然为何从理气之论,而引申为政党之争呢?
那下面要一步步说,理气之论可以引申为义利之辩,王霸之辩,知行之辩。
李滉学说看来,知是理,行是气,先知后行。
而李珥学说则,人有三等认知,下者读书明理,中者读书而思明理,上者躬践其事而得真知。
此外还有天理人欲,道心人心等等,都从理气之说而发端!
而在义利之说上,李滉学说则是认为义是理,利是气,如此就应该以义导利,以义制利,而三纲五常是恒久不变的真理。
而在李珥看来,应当义利并举,比如老百姓吃不饱饭起来造反,在李滉学说看来就是不义之举,但在李珥看来老百姓有吃饱饭的权力,民穷财尽则势必为贼。不可单纯以道德来衡量,而是应该以民为本。
所以说两等学说都是有一套独立的逻辑架构的,而这些独立逻辑也是他们用之治理国家大事的理论根据。
因此林延潮说义利之争,可以引申到义利,王霸之辩上,由此李德馨乘机抓住机会质疑。
所以到了李德馨质疑明朝出兵救援是为了大义,还是私利时,大多数人下意识的观点就是利是不对,应该是因义而兴兵。
这也是柳成龙,李德馨方才铺垫的原因所在。
柳成龙,李德馨认为自己占据了大义的高度,但林延潮闻此却是微微一笑,不置可否。
柳成龙道:“李大人之言虽是冒失,但也不是没有道理。而今大人若以出兵替鄙国抵御倭寇之恩,让我分国?不知是否是挟恩之举呢?”
众朝鲜官员们纷纷言是。
屋子里一派附和之声,他们虽用朝鲜官言低语,但意思都是支持柳成龙的无疑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