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记(3/4)

  【大明文魁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
  这是为何‘求古于今,谓其不住,求今于古,知其不去’。

  古代的思想拿到今天终有重放光芒一日,但今日的思想拿到古人头上硬套却行不通。

  所以在书中的篇幅里我没有讲后来的事,因为思想渐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推行事功变法不是林延潮一个人的事,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实现,这将会是一个很长的篇幅。

  最后再说说心得,我认为如果将儒学比作一个人,理学,心学,事功学既可以当作孩童,少年,青年三个时期来看。

  理学就像从小到大,我们听到很多教诲,师长父母教你做人道理等等。理是告诉我们规则,行事不要超越这个规则,要懂得克制自己。

  后来我们遵守了规则,却越长大越不开心。

  于是我们成长中都要经历一段叛逆,因为我们发现了‘自己’。于是心学中王阳明告诉我等要致良知。良知是什么?所不虑而知者。

 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,遵从于你的本心。

  而到了我们面对社会时,我们大多数人都已为足够了解自己,或这个世界,然后走一条能力与欲望结合的路,就称之为事功。

  这好比西方哲学终极三问,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到哪里去?

  拆分为就是认识自己,认识世界,将往何处。

  西方顺序,认识自己是第一位的,我们则是认识世界放在第一位,但最终都是我将到哪里去。

  好像今年高考浙江作文说的就是这个,题目大概是,每个人都有人生坐标,家庭也对你的期许,社会也给我们别样的角色,在现实生活中个人,家庭,社会间落差和错位,然后以这个为题目作文。

  后来看了满分作文,前面的部分说来惭愧都没看懂,但后面有一句话‘生活在树上,始终热爱大地,升上天空’确实升华了主题。

  大地是传统生活,天空是自己理想的生活,树上介于二者之间,是我们在过的生活。

  我写这本小说也是这样,一方面是我想写的,一方面是大家想看的。如果我坚持创作的初衷,很可能会扑街,如果只是写大家想看的,那么就会被得很功利,我也失去写文的愉悦了。

  所以对于我来说,不是要让两者敌对起来,而是让读者作者能有共鸣的,也就是上面说的能力与欲望的结合,也是树上的生活。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

温馨提示
  书友您好!程序猿书吧[cxysb.com] 是本站的备用域名及备用网站,用于公布本站的最新可用域名。如果您使用的域名无法访问,那么点击 程序猿书吧[cxysb.com] 域名可以帮您回到本站。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