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红鸾记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由于日寇侵略台湾,派兵占台南琅硚、牡丹等地,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,督办台湾军务,并兼理各国通商事务。
沈葆桢到了台湾,积极加强战备,坚守城池,不久就迫使日寇知难而退,遵约撤兵。
沈葆桢守住台湾后,立即着手进一步的开发,实施了开禁、开府、开路、开矿四大措施。
光绪元年,沈葆桢上奏折又提出三项改革:废除严禁内地人民渡台的旧例;
废除严禁台民私入"番界"的旧例;废除严格限制"铸户"、严禁私开私贩铁斤及严禁竹竿出口的旧例。
沈葆桢提出的这些改革,主要是为了推动台湾土地的开发、特别是后山的耕垦。
而且有利于巩固海防,同时对促进东部的开发和汉族与原住民的交往都有重要的意义。
与此同时,沈葆桢对台湾行政体制也提出并实行了一些改革,主要有:在艋舟甲创建台北府,增设恒春、淡水两县,改原淡水厅为新竹县,原噶玛兰厅为宜兰县。
如今我们熟知的台北市,新竹市和宜兰县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。
至于加强海防的具体措施,如建设新式炮台、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,购买铁甲舰,练水雷军等等,在沈葆桢的主持下,都在一一加紧进行。
上述改革措施的实行都得到了清政府的允准,因而加强和改进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治理,促进了台湾的进一步开发。
说一些沈葆桢的趣事吧!
沈葆桢长相一般,个子偏矮,而且小时候还非常多病,好几回差点病死。
而林则徐能够将小女林普晴嫁给他,也是早就看好沈葆桢的前程的。
沈葆桢多才好学,室名"夜识斋",尤工于书法,笔意苍劲,法度谨严,间作山水。
其诗词也经常得林则徐指点。
最为有名的一次,是沈葆桢书咏月诗一首,请林公过目,其中两句曰"一钩已足明天下,何必清辉满十分",颇显自傲。
林则徐看后,思考片刻,拿过笔随手把"何必"的"必"字改为"况"字,使诗句成了:一钩已足明天下,何况清辉满十分。
沈葆桢看后,十分羞愧,因为虽然是一字之差,但意思却大相径庭,由自满的口吻变成了壮志凌云的生动写照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