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三章动军费慈禧修颐和 海防捐祸…(2/5)

  【红鸾记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
  史料记载,清朝捐一任知县的捐银是4600两银子,而知县的俸禄一年不过60两银子,所以,一般捐了这个官的人,会想方设法收回成本,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说法便由此而来。

  所以捐官,最终苦了的不是朝廷,而是老百姓,老百姓苦得多了,朝政就不稳,社会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向光绪帝请愿,翁同龢极力反对,而慈禧太后虽然同意海防捐,却不肯下明诏的原因所在,毕竟卖官鬻爵传出去,名声很不好!

  海防捐虽然目的是好的,但毕竟是变相的卖官鬻爵,一方面严重冲击了科举制度,让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怎么看?让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登上政治舞台的官员怎么看?

  另一方面,其纳入的官员素质低下,本身就是把当官当作了一门生意,礼仪崩坏,朝廷难以管理,百姓也苦不堪言。

  当海防捐传到了湖广之后,湖广总督张之洞坐不住了,先是派出了辜鸿铭去砸场子:

  “你哪值那么多两银子,充其量,只值一文!”

  卖官的官员一看来砸场子的了,当然不干,可惜辜鸿铭背后可是湖广总督,南洋大臣张之洞,自然也吃不了亏。

  辜鸿铭砸完了场子,兴致冲冲地跑去幕后老板张之洞处邀功:

  “这回可给了李鸿章一个难堪!”

  而张之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,你这样做,何止给李鸿章难堪啊,实际上也给了朝廷难堪,是啊,毕竟海防捐是得到了朝廷默许的。

  李鸿章或许料到了张之洞这里会捣乱,于是寄了一封信过来,希望张之洞帮着筹措100万两银子。

  张之洞还在为汉阳铁厂的事情发愁呢,还在给户部尚书翁同龢写信要钱呢,怎么可能给李鸿章筹款?

  可是如果拒绝李鸿章的请求,那么就等于扫了醇亲王的兴致,得罪李鸿章事小,得罪了皇室事大。

  可是如果答应李鸿章的请求,他就得去筹这100万两银子,这是一道难题。

  张之洞何许人也,当年的科举前三甲,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,他可不是死读书,其聪明得很:

  “笔墨伺候,我只上奏朝廷,弹劾海防捐!”

  可是,海防捐明明是李鸿章请了懿旨,是得到了慈禧太后允许的,张之洞这样做,难道不怕?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