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红鸾记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李鸿章牢记恩师曾国藩的教诲“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,吏治洋务皆置后图“。而由上海官绅组建的“中外会防局“,一心指望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军,对洋人百般献媚,他们和外国军队对淮军不以为然,皆笑着指着他们说是乞丐。
面对这种情况,李鸿章激励将士说“一个将军想要带好兵,最可贵的就是能征善战,等我大破敌军,吓死他们!“。
不久,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、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,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,成功守住了上海,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。
淮军到沪未及一年,便尽改湘军旧制,模仿外国军队,装备洋枪洋炮,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,大大提高了战斗力。
同时,李鸿章还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,兼收并蓄的措施,扩充实力在掌握地方实权后,他在江苏大力扩军,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、七万人,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、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。
在上海初步站稳脚跟后,李鸿章开始从察吏、整军、筹饷入手,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在人事上,他罢免了以杨坊为代表的一批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,改为起用郭嵩焘、丁日昌等一批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,同时建立了不同于湘军幕府,以务实干练、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。
在军费上,李鸿章采用“关厘分途,以厘济饷“的政策,以关税支付常胜军、中外合防局及镇江防军的军需,而以厘金协济淮军,随着军事进展和湘淮军力的壮大,厘卡也层层添设,从而确保了饷源。
在对外关系上,李鸿章利用洋人赫德和士绅潘曾玮当说客,巧妙地平息了因苏州杀降而引起的戈登率常胜军闹事事件,并最终巧妙地解散了常胜军,初步显露出他的外交手腕。
1862年,李鸿章率领他一手创立的淮军兵分三路进军苏州、无锡、吴江等地,开始了收复苏州常州的战争。
1863年(同治二年)正月,兼署五口通商大臣。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,是其创办洋务之始。
1864年,收复了常州以后,清廷赏骑都尉世职。
本章已完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