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六十七章 各有准备(9/10)

  【大明仅一位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
  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袖俱石青sè,片金缘。上面绣有12个团龙及日、月、星辰华虫(雉的异名)、宗彝(长尾猴尊)、藻(垫玉的彩s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)、粉(古代绣在衣上的白sè或有sè粉末)、米(古代绣在衣上的黻(音府。古代礼服上白与青相间的的形象,其余均为排列均匀的“如意头”、“蝙蝠”和象征富贵的字纹样。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,间以五sè云彩。领前后正龙各1条,膝部左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,袖端正龙各1条。下幅八宝立水,襟左右开,以棉裘制,各惟其时。龙袍专供皇帝穿着,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,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,但在穿着必须“挑去一抓”,以示区别。在明朝,经改制后的龙袍,称为蟒袍,成为明朝职官常服。

  龙袍的sè彩选用颇有研究,并十分严格,古代人使用的sè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xìng需要,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,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sè,到了夏代崇尚黑sè,周代崇尚红sè、到了汉朝推绎周崇尚红、秦崇尚黑,汉灭秦后则崇尚黄,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sè。其后长期以黄sè为最高贵,它象征中央,因此,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,直到封建社会结束。龙袍上的字纹样的颜sè由淡月白sè,品月和普蓝组成,“蝙蝠”有朱红、枣红青铜sè等数种颜sè。“如意头”有明蓝、月白、藏青和水红、桃红、枣红、雪灰两种颜sè组成。

  冕服之制,传说殷商时期已有,至周定制规范、完善,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,源远流长,虽冕服的种类、使用的范围、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、演变,各朝不一,情况较为繁复,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/.

 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,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。汉代规定,皇帝冕冠为十二旒(即十二排),为玉制。冕冠的颜sè,以黑为主。冕冠两侧,各有一孔,用以穿插玉笄,以与发髻拴结。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,在颌下系结。在丝带上的两耳处,还各垂一颗珠玉,名叫“充耳”。不塞入耳内,只是系挂在耳旁,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。后世的“充耳不闻”一语,即由此而来。按规定,凡戴冕冠者,都要穿冕服。冕服以玄上衣、朱sè下裳,上下绘有章纹。此外还有蔽膝、佩绶、赤舄等。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。

  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。正龙绣得正襟危坐,一团威严,行龙绣得极富活力,似动而非动。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—后背和两肩,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,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,这寓意九五至尊。但是我们这样粗略的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,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,于是有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,本身就是一条金龙,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。其实这第九条金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,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。在龙纹之间,绣以五彩云纹、蝙蝠纹、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。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,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。红sè蝙蝠纹即红蝠,其发音与“洪福”相同,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。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,这里被称为水脚。水脚上装饰有bō涛翻卷的海浪立的岩石,这寓意福山寿海,同时也隐含了“江山一统”和“万世升平”的寓意。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