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五如六十一东岱(3/5)

  【盛唐挽歌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
  军备不能吃不能穿,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,不必安排在首都附近占用自然资源。中枢机构“军器监”负责管理武备的生产和调度。

  牛仙客在河西干得好,很多人包括张九龄在内,都认为他不过是个出色的“库房管理员”而已。

  这种看法虽然有歧视的成分,却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。起码,军备无法自产,就让他这个地方大员的含金量逊色许多了。

  方重勇在纸上继续写道:官府运力,应全力保障军备中的耗材,如弓弩箭矢等物,持续输入凉州,其余则可以暂缓。

  这条跟郑叔清的职权关系不大,但肯定可以为他当户部侍郎加分。

  方重勇又在纸上继续写道:

  河西之绢帛,缺印染、混纺之高端技艺,仅有白絹可与西域胡商互通有无,但市价低廉,远不如粟特锦。

  粟特锦者,中国之丝绢,波斯织造而成,售价不菲,畅销长安。

  未来可在河西凉州甘州等地,推广安西都护府地域常见的高昌棉,以棉织物代替白丝绢。

  民富则国强,河西子民必定拼死效力。

  写到这里,方重勇心中一阵感慨。

  租庸调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发展,在河西表现得尤为突出,这也是为什么河西走廊的丝织业被战火破坏后,便永远没有再恢复的原因之一。

  因为它是唐代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扭曲下的产物,一旦这个外力不存在了,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,自然会将其扑灭。

  租庸调这种制度,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化,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了。

  租庸调要求农户织布,而丝绸制品作为“硬通货”,是可以当成货币使用的。所以河西本地人,无论丝织品有没有市场竞争力,他们都不得不按这个规矩来。

  不纺纱,他们拿什么交租呢?显然养蚕纺纱性价比最高啊!

  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,市场竞争这些东西,当时制定这个制度的决策者们,没有考虑过。

  然而现在残酷的事实却是,河西走廊因为体量有限,再加上外部自然环境恶劣,因此丝织业规模也有限。规模有限,就决定了上限与成长的潜力也有限。

  汉代的时候还不明显,凉州丝绸依然小有名气。然而到了唐代,随着纺织业技术的升级,在产业升级中掉队的河西走廊产丝绸,在唐国国内的市场竞争中,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!

  要么,这些丝绸交给官府作为租庸调的一部分;要么,廉价卖给以粟特人为主的西域胡商,这些胡商将河西走廊出产的原始丝织品,送到波斯甚至大食进行二次加工,变成“粟特锦”。

  再将粟特锦返销大唐,受到长安权贵们的热烈追捧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,成为西域胡商们第一个折返点,因为他们要带唐国而来的原料和粗加工产品,返回西域进行“二次深加工”。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