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周琅也弄不来这些顶级丝织品,福建的丝织产业并不发达,明代时候,福建受益于对外贸易,福州等地,织绸作坊雇佣的工人达到几万人。出产的织绵、纱罗、丝绒、丝缎、潞绸、妆花等,畅销国内外。当时在中国丝织工业中还算占有一席之地,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革新,比如该机。弘治年间(1488—1505年)福建一个名叫林洪的丝织工人,把用五层丝织制的织品改成四层丝,织出比过去细薄实用的新品种,称做“改机”。
到了清代,尤其是一口通商之后,福建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推动,丝织业中心迅速南上北下,江南是当之无愧的老牌丝织中心,不靠国外市场也有立足之地,广东则依托对外贸易,迅速取代了福建曾经的地位。
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福建的丝织工业虽然凋落,可依然有一些丝织作坊存在,为本地人生产本地特色的丝织品。
周琅就采购了一些福建本地丝织品,织绵、纱罗、丝绒、丝缎、潞绸、妆花等丝织品都有采购,尤其是妆化织品,具有中国特有,印度人并不掌握这种技术。周琅采购了,妆花纱、妆花云纱、妆花补纱、妆花缎、织金妆花缎、妆花绢、织金妆花绢、妆花、妆花潞、妆花罗、织金妆花罗、妆花改机、妆花丝布、织金妆花丝布、妆花云布、妆花焦布、妆花锦等十七种妆化织品。
除了这些原料布外,还有一些丝织工艺品,比如绸扇、锦扇,一些绣品等等。
丝织品之外,还有一些其他特色的工艺品,但市场前景并不乐观,因为工艺上,即比不上广州产品,也未必比得上印度本地产品。
中国和印度,同为两个规模巨大的农业国家,都有着摧残的手工业,乾隆可以对马嘎尔尼说中国什么都有不需要贸易,其实印度人也可以这么说。两国各自都有门类齐全的手工业,让欧洲国家的产品在两国市场上,一般都会遇到相同,但质量更好的产品的竞争,即便没有同类产品,也一定能找到近似的替代品。英国人在被自己占领的印度领土范围内,现在都无法向印度人大批量出售英国货。更何况周琅了。
所以东印度公司不看好周琅在印度的贸易前景,他们更多是建议周琅采购更多欧洲需求的产品送到印度,然后由东印度公司转口欧洲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