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不过嘉庆之所以逃,也不是为了他爹的名声考虑,父子俩基本没有什么感情,乾隆死的时候,嘉庆感到的更多是解放,而不是悲伤。嘉庆之所以逃,那是因为爱新觉罗家历代皇帝都不赞成崇祯那种死社稷的做法,认为如果崇祯能早作打算,不顾忌于文臣的态度和评说,力主南迁,明朝至少能保住半壁江山。至于说让太子南下,这一点更不可取,北宋亡国,就是徽钦二宗禅让之过。
一想到北宋故事,嘉庆有时候再想,如果当初乾隆不禅让,而是等他死了,让自己光明正大的继位,是不是这些变化就不会发生呢。
多想无益,他在最后时刻,坚决巡狩,离开了北京。朱珪被他强行带到了太原府,可一直意志消沉,师徒俩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谈话,嘉庆都哭了,哭诉如果他死社稷,难道把天下拱手交给贼寇就好吗。
朱珪见皇帝哭了,跪下谢罪,连声哀叹,最后发源,或许天数将近,但他也要争一争。
有朱珪这一帮大臣辅佐,嘉庆在山西的局面很快就好转了。他从北京带来的大臣不多,而且几乎没带一个权贵,临走的时候,他的亲兵只带了少数职守军机处的大臣,都是嘉庆极为信赖,朱珪推荐的中正之臣。
有朱珪,有刘墉,还有状元出身的陕西人王杰。
这三人的能力自不用说,朱珪身为帝师,辅佐他诛除和珅,整饬吏治,满朝文武敬服;刘墉,外号刘罗锅,官宦世家,他爷爷辈起开始做官,他爹是大名鼎鼎的刘统勋,刘墉自己也极为出名,在和珅权柄熏天的时代,还能做到一身轻,除了家族背景过硬之外,还跟他个人能力超群有关;王杰虽没有这俩人那么出彩,在朝四十余年,忠清劲直,老成端谨,不结党营私,不趋炎附势。一直在做京官,直到大学士。
关键是此人的身份,他是一个陕西人,在陕西士绅中颇有名望,他政绩虽不显著,可学术有成,推广宋代张载的关学,俨然有在清代复兴这一陕西学派的势头。乃西北一带文魁。
重要的是,这三人都在斗到和珅的过程中,起了很大的作用。王杰政绩上稍亏,但也颇有见地,他力主要主张实行怀柔政策,优待归顺的教匪,把教匪的根源归于地方史治黑暗、官逼民反所造成。主张用募兵的方法把乡勇和起义人员改编为正式军队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