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出了京城城墙,几乎就能看到大片的菜地、池塘。但又不仅仅是菜地和池塘,而是一座座城镇夹杂其中,朱元璋时代建立的十二楼酒楼都在城外,一些政府机构也在内城找不到空间,建筑在这里,其他的庙宇建筑更多。
按照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《利玛窦中国札记》的描述,利玛窦神父在南京三重墙外的一个郊区登岸,这个地方很大而且人烟稠密,堪称为一座大城。
可见在利玛窦1583年(明神宗万历十一年)来中国的时候,南京外郭城之内的郊区就已经不是纯粹的农田了,而是田野和城镇相间。以欧洲当时的标准,可以称作城市。
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在1613到1636年间的明末时期,在中国呆了22年,他写道:“南京城我认为它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城市,优良的建筑,宽大的街道,风度优雅的百姓,以及丰富优良的种种物品。它有令人惊羡的游乐场所,境内人口众多,各处仍能遇到拥挤的人群,街道难以通行。此外,无数的宫殿、庙宇、楼塔以及桥梁,使城市显得非常壮丽会”。
说明明末时候,南京城已经相当拥挤,那么城外肯定已经发展起来。
清朝一朝,南京失去了京师的地位,只是作为两江总督府治治所江宁府,相比明末,人口几乎没有增长。
周琅占领这座城市之后,发现郊外也是这种情况,在雨花台、幕府山和紫金山地方,还有传统的乡村,稍稍往里,就是富人的私家园林与寺庙为主,田野还有,但都是小片的,如鸡鸣寺僧人们的菜园子。
另外南京还有大量的池塘,这些水塘不属于私人,而是公共性质。跟护城河、秦淮河和长江都相连,是一潭活水。
周琅很喜欢水域面积,来自后世的他自然知道,水域面积对调节一座城市的气候有多么重要,所以在重新营建南京城的过程中,保护这些公私水塘就是一条法则。
南京内城自不必说,古老的拥挤街市十分热闹,城外却更有韵味,亭台楼阁和水塘、田野相间,浑然一水墨画卷。
这种人与自然的韵味,西方人是欣赏不来的,他们的绘画艺术还很短暂,西方绘画艺术的代表,油画是生卒于1385年到1441年的荷兰画家扬·凡·埃克创造的,而中国早期的秦汉绘画,都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找不到正品了。当然这也不值得骄傲,跟欧洲人比历史,实在是一件太没出息的事情,中国也有不如的,中国人才刚开始学绘画的时候,印度人的壁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。印度人学画画的时候,埃及人的艺术高度也让印度人望其项背……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