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信船抵达美洲,要比大舰队抵达早三个月。
在巨额海贸利益的吸引下,这些年中国的造船能力越来越强,不仅仅是造船厂规模上的扩大,也不是产量的扩大,技术上同样在狂飙突进。
中国人制造海船的根基,比任何国家都更雄厚,有一些技术很早就站在了帆船的巅峰,即便西方挤入传入,也无法淘汰这些技术,比如硬帆技术,西方人可以坚持自己的软帆,但无法让中国人接受,中国继续使用硬帆,葡萄牙人结合硬帆打造的老闸船就是一个例子,船体技术完全采用西方技术,风帆却使用中国硬帆,足以说明硬帆至少不比西方风帆差。
另一项技术,则是西方人直到钢铁船时代才引入的,那就是水密隔舱技术。因为水密隔舱大大增加了商船的安全性,让中国商人可以在船体更加淡薄的情况下,获取海运的安全,因此中国船体较轻,吃水更浅。法国船也有类似的特征,吃水浅,就跑的快。但法国人是以牺牲船体安全性为代价做到这点的,因此法国軍舰跟英国軍舰正面硬战往往不敌,甚至在海商的抗风浪能力都更差。
中国工匠们结合西方一些理念,在商船上继续保留水密隔舱技术,保持船体更轻特点的同时,不断增大船体,改变传统的长宽比例,同时增加更多的风帆,目的是为了追求速度,在海商运输,跑得更快的,当然更快收回成本。
于是出现了一种船体细长,长宽比可以达到6比1以上,在500吨级的商船上,加装了五道桅杆,吃水浅的几乎贴着水面航行,速度极快,比传统帆船几乎提高了一倍。早期这种船设计出来,是往欧洲运送茶叶的,抵达伦敦的时间缩短到了三个月。
由于船体细长、速度快,渐渐获得了飞鱼船的名字,跟西方的飞剪船在原理上颇多相同之处,不过飞剪船还没有出现。飞剪船是利用空心船首,让船的浮力更强,吃水更浅,而水密舱技术,几乎让船底全都是空心的。飞剪船采取流行性设计,减少上层结构获得稳定性,这些特征也已经在飞鱼船上出现,这是经过中西造船工匠反复修改的结果。甚至不能称之为一种中国船,而是中西技术结合的产物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