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六章:似曾相识的场景(1/3)

  【北宋官家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
  依照宋代的制度,至少到现在为止,在政务处理流程当中,内侍宦官最主要的作用,还只是负责基本的文书传递,以及传达宫中的口谕。尤其是在经历了丁谓一事之后,中书有意无意之间,对于宦官弄权,假传诏命屏蔽内外的举动,也加强了防备。

  这一点,从刚刚冯拯必先看手书之后,才表达态度,询问详情的小细节,便可见一斑。

  所以,不论中书的态度是怎样的,作为宦官的蓝继宗,都是无权干预的。他能够做的,就只是传达宫中的口谕,然后将宰执大臣说的话原样呈报而已。送了手书,传了口谕,蓝继宗也就没有了继续留下来的理由。简单的又寒喧了几句之后,他便带着人匆匆离开了。

  不过,蓝继宗虽然离开了,但是,中书的众人却依旧聚在议事厅中,并没有散。因为,摆在他们面前的,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。

  那就是,要不要驳奏?

  中书是有驳奏权的,又或者叫复议权更合适。

  作为法定的承旨机构,这种权力由制度赋予,在实践中,使用的频次也很高。这一点和其他朝代倒是不同,在宋人眼中,皇帝也是会犯错的。按照正常的政务处理流程,应该是通进司进章奏,皇帝批画后下达内降,中书写出词头,再交舍人院拟旨。

  在这个过程当中,由于通进司进奏,是不经中书的。

  所以,一般来说,对于代表皇帝处理意见的内降,宰执大臣会再次进行讨论,以避免因种种原因可能出现的决策失误。

  本质上来说,这是一种纠偏机制。

  如果中书宰执复议后,认为皇帝对某些章奏的处理有欠妥当,便会封还内降。

  这并不屈于违抗圣命。

  严格意义上说,内降并非正式的命令,而更象是以文书的方式,与中书进行商讨的过程。

  所以,封还内降更加类似于,御前奏对时,宰执大臣对某件政务提出与皇帝不同的看法。

  这和明内阁对皇帝中旨的执奏,有着本质的区别。明代的中旨是法定的命令,执奏的行为,算是对皇权的冒犯。但宋代的内降下发中书,则仍屈于政务处理的讨论阶段。所以,封还内降在宋代,是极为常见的事。

  甚至可以说,宋代的宰相,如果一年不封还几次内降,反而会被视为是不够尽责的表现。议事厅中。

  众人皆是一阵沉默,只有冯拯侧身对着一旁的两名舍人,不知在说着什么。片刻之后,依然是王曾,率先开口道。

  “无功而受如此重恩,非人臣当为之事,依我之见,此内降当辞受之。”话音落下,冯拯微微抬眸,上下打量了一番王曾,道。

  “王参政此刻倒是义正辞严,只官家先前的诸般赏赐,倒也不见你辞受。”虽然说,上次的议事风波最终被平息了下来。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