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波粒之争(2/3)

  【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
  “并且,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:如果说光是微粒,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两条光交叉时,发生碰撞呢?”

  “可惜,如此强有力的证据依然胜不了牛顿,因为1695年,惠更斯就去世了,此后再也没有人敢挑战牛顿了。”

  “至此,牛顿的光粒子说就统治了整個18世纪。”

  “牛顿、胡克、惠更斯之间关于光本质的争论,我称之为第一次波粒战争,以粒子说获胜而告终。”

  “不过,粒子说的获胜不是全面的胜利,不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,因为人们只是屈服于牛顿的权威光环。”

  “1727年牛顿去世后,物理学就一直不缺乏反抗权威者!”

  “1801年,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·杨,不理解牛顿为什么非要绕来绕去,用力学解释光的衍射,无论怎么看,都是用波动解释更自然。”

  “因此,他提出干涉思想。如果光是波动,那么一束光在通过两条狭缝时,就会因为发生干涉,在屏幕上留下明暗相间的条纹。”

  “反之,如果光是粒子,那么在屏幕上只会出现两道明亮的条纹。”

  “于是,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实验之一,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就出现了,这个实验是如此的简洁优美,自己在家点个蜡烛就能实现。”

  “屏幕上确实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,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光是波动,而非粒子。”

  “托马斯·杨发表了他的观点后,由于挑战了牛顿的权威,立刻受到无数人的攻击和辱骂。”

  “逼的他赶紧出来道歉,表达自己很崇拜牛顿,但伟人也可能会犯错,影响科学进步。”

  “杨的实验,开启了第二次波粒战争,不过这次的主场不在英国,而是在法国,因为牛顿在英国已经被神化。”

  “法国人可就不在乎了,1819年,法国科学院甚至提出悬赏征文,内容是用精密的实验确定光的衍射现象,并用数学推导出光经过物体时的运动情况。”

  “不久,法国工程师菲涅尔就发表了一篇论文,并带有严谨的数学分析。”

  “他认为如果一束光通过大小合适的圆盘后,会在圆盘后面的阴影中心出现一个亮斑,并且阴影外面还会出现宽度越来越小的亮环。”

  “法国物理学家泊松是微粒说的鉴定支持者,他认为不可能出现论文中的预测情况。”

  “于是,他当着科学院评审人员的面,现场做了圆盘衍射实验,结果竟然真的出现了亮斑,与论文描述的一致。”

  “菲涅尔名声大噪,成为光学界的传奇人物,但这个亮斑却被后世称为了泊松亮斑。”

  “至此,牛顿的微粒说破产,人们发现,牛顿竟然也会犯错,这简直不可思议。”

  “第二次波粒战争,波动说胜利。”

  教室内众人此刻听的如痴如醉,尤其是非物理系的学生,更是想不到李奇维能把枯燥的物理知识,讲述的如此生动有趣,让人仿佛亲身体验了每一次的实验和争论。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