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〇二四章:商邑(上)(2/3)

  【宗周:孺子侯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
  诸邑诸里之中,最为繁华的是位于沬地的朝歌城。此城所在,本为未氏之沬邑,位于淇水之滨,邑中颇有规模。

  当今商王三祀时,因王邑邑城及周边的人口越来越多,洹水越来越不敷用度,适逢天旱,即至“洹水一日三绝”。于是商王不得不来依淇水,在这沬邑建城开壕,命名为“朝歌”,依然以未氏为邑君。

  朝歌至王邑的邑城,距离有一百三十余里,两三日即可到达。不过,伯籍父一行不会直接前往邑城,而是先前往邑城附近的羑邑休整一番,次日再前往邑城朝拜。

  大邑商制度,凡畿外的伯长、牧师等,皆在邑城附近赐汤沐邑,用于朝见之前的休整。在邦君季历受封为牧师后,周邦也获得了羑邑及周边方三里的邑田,安置了一部分常驻职人。

  不仅是伯长、牧师,其辖下的诸侯、诸邦伯等,也可以在汤沐邑休整或常驻。

  近年来随着周邦的声势越来越盛,常驻的西土邦国也越来越多,如虞国、芮(ruì)国、髳(máo)国、缶(fǒu)国、庞国、亘(gèng)国、辔(pèi)国等,其国土基本都在山西的沿河地区,正是周师屡次用武之地。

  诸国或执三年一度的春秋例贡,或执六月甚至三月一次的铜、盐常贡,都有着休整的需求。

  更北一些的邦国,如长国、黎国、九国等,虽然也位列诸侯、诸邦伯,有守境戍边之责,但距离王邑的距离都不远,可以视同王畿之内,一般会直接和王邑交接。

  即使如此,羑(yǒu)邑也已经相当热闹,除各国的职馆外,还设置有宿馆、酒肆、衣肆、马肆、工坊等,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市集。连周边的一些邑民,农闲、役闲时候也会前来佣工,挣取一些粮食甚至贝币。

  如今就是这样的时节,伯籍父乘舆车经过市集时,看到了好些附近的邑民。他们大都身着短褐衣、犊鼻裤,窄布腰带,裸胫赤足,尤其明显的是盘在头上的辫发,以及额上的頍(kuǐ)形布箍,与束发扎巾的西土之民颇为不同,非常容易辨认。

  除了邑民之外,还有数名贾人,同样是辫发盘头,额箍上装饰有铜片,身着窄袖交衽,长裳及踝,衣领衣襟上绣着简单的纹饰。伯籍父随意看了他们一眼,就明白他们的身份不高,穿着上较以往他在邑城所见的巨贾要逊色很多。

  有贾人主动过来,说明羑邑已经是这城南的中心地区之一了。再过一些年,这羑邑或许就得改成羑里,设置里君来管理住户、奴隶和市集。

  这邑君、里君之制,本就是周邦承袭于大邑商,只是在周邦被改称为邑人、里人。

  称呼由“君”改“人”,并不意味着这些执事在周邦地位有所下降,只因“人”乃是周邦对执事的通用称呼之一,如乡大夫、遂大夫等重职,也能被称为乡人、遂人,谁能说这两职的地位不高?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