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红鸾记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如此苦心孤诣,使李鸿章的思想、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。
李鸿章自称:“我拜过跟随过的老师多了去了,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像曾老这样善于教育的人,他会随时、随地、随事都有所指示,而且从前我经历辅佐了那么多的大帅,都茫茫然不知道对方到底是想指示我干嘛,直到遇上曾大人,就如同遇上了指南针,获益匪浅。“
曾国藩生性懦缓,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;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,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。
这一段时间,师生二人可谓是鱼水之交,相得益彰。
这其间有一段小插曲,是有关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。
这位帝师,原本是咸丰六年的状元,历任户部、工部尚书、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。先后担任清同治、光绪两代帝师,是一代有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和文学家。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职位不可谓不高,才学不可谓不深。
然而人无完人,翁同龢最大的缺点就是心胸狭窄,气量狭小,自私自利,不顾大局。
翁同龢有位兄长名叫翁同书,时任安徽巡抚,太平军到来时吓得直接逃跑,丢盔卸甲。被曾国藩参了一本《参翁同书片》。本来这事就是翁同书不对,再者若是算账也得算在曾国藩头上,然而翁同龢却不敢得罪曾国藩,把帐算在了为曾国藩起草奏章的李鸿章的头上来了。
只因李鸿章在草稿中写有:臣职份所在,照例应该纠正参奏,不敢因为翁同书之门第鼎盛就思前想后地迁就他。
曾国藩一字不改把这些话照抄照搬了。
自此,翁同龢便恨上了李鸿章,这一恨不打紧,直恨了一辈子,直到把清廷给恨灭亡了。
然而这师生二人的甜蜜日子也并不长久,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,曾李二人发生矛盾互不相让简直是早晚都要发生的必然的事情。
二人第一次发生矛盾是在1860年(咸丰十年)秋,师生之间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。
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,是兵家所忌的绝地,移驻不妥;而李元度追随曾国藩一起,说李鸿章好为文人大言,而非将才,曾帅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,现在偶然兵败又严词纠参,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,终至愤而离营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