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另外周琅认定,印度人没有管理长江、黄河这样大江大河的综合能力,或许有局部的水利工程,可以把井修的如同宫殿,但在治河这样的超级工程面前,印度人做的远远不够。否则他们的人口就不应该是长期比中国少,而应该在绝大多数时间里,远超中国。因为印度平原的耕地面积实在是比中国多的多,也容易开发的多,21世纪,中国苦苦坚守18亿亩的红线,印度作用24亿亩的降水量远超于中国的耕地,却同样无法养活本国民众。
这些判断,让周琅认为,即便中国文明跟印度文明相比,并不占优绝对的优势,但至少在政治管理能力上,远超印度,所以他选择从政治层面入手,将中国传统的农业管理方法,带入印度。
这种农业管理能力,在中国如此的普及,几乎不用费力就能找到一大堆。
别说那些执政经验丰富的地方官了,就是广东一带的普通地方乡绅,都能号召乡民修建水利工程,珠江三角洲修建的河堤围塘,最后发展出的桑葚鱼塘,可不是政府的功劳,那是一个个宗族自己开发的。
为了避免因宗教问题带来的不信任,周琅挑选的第一批官员,都是回教信仰的官员,这些官员在中国也为数不少,当然比例上远远不如汉人,更不如满人,可总量上依然不少。这些人信仰的是回教,可读的政治书籍,同样是四书五经,治世的学问,同样是农业书籍,诸如农政全书之类的教科书读物。
周琅亲自招募了这些人员,告诉他们将去印度做官,管制待遇一应类比国内,并且叮嘱他们爱民如子之类。
周琅可不是征服者,他是去传播文明的,不是压榨财富的。只有真正带给当地人实惠,才能得到当地人的支持,这个道理亘古不变。
这些人到了印度后,面对的困难很多,最大的问题就是亨利皮特的不配合。亨利皮特不喜欢免除赋税这样的怀柔政策,他恨不能立刻效仿东印度公司那样,把赋税收上来,然后用收取的赋税套取印度的商品,再转售出去赚取利润。
但这些中国官员坚持要免除赋税,他们还跟当地的望族结交,因为按照他们的观念,异地当官就得跟乡土豪强打好关系,这样做什么都顺手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