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自由主义者斯佩兰斯基毕竟不是冷血政客,面对对抗他选择了妥协,将改革主要集中在城市中。最急迫的问题是税收制度,这本不是他太关心的领域,可因为他组建的政府很难得到中国軍队的支持,因为财政紧缺,依靠议员们自行募捐总不是办法。
他做过很多尝试,比如出售开矿许可,乌拉尔一带矿藏丰富,大多都被政府控制,叶卡捷琳堡就是在彼得大帝时候建立的冶金工场上发展起来的。可是这些开矿许可竟然卖不出去,一些私采的商人,宁可按期交税,也不愿意一次性购买看似更划算的许可。
斯佩兰斯基明白,这还是大家对新政府不认可,但他有信心让所有人都接受他的理念,因为新的制度会带给大家更多的自由,更不是枷锁。
于是各种改革措施还是继续推行,斯佩兰斯基可不是空想家,他不是康有为那些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书生,他是一个沙皇身边最优秀的公务人员,行政能力很强。所以他建立的机构,都会考虑可行性,退出政策之前,也会考虑可操作性,而不是发空头文件。
他连建立的银行,都争取维持一定的储备金而不是滥发纸币,事实上他就反对过沙皇滥发纸币,可是拿破仑的封锁,让沙皇连年赤字,不得不如此。
斯佩兰斯基的银行,保证收兑,很快就对贸易起了促进作用。尤其是恰克图贸易。恰克图贸易并没有中断,因为俄国的主要货物毛皮,就出自西伯利亚。
以前贸易无法扩大,不是因为俄国对中国货物的需求不足,俄国依托地理位置,大量进行转口,其实不存在销售问题,通过陆路运输的茶叶品质总好于海路运输,俄国的商队茶在欧洲是高端品牌。
可是沙皇禁止白银流失,这导致俄国商人能卖给中国人多少毛皮,才能买来多少货物。但毛皮总是无法换来更多的货物,所以哪怕周琅放开了中国商人使用白银的限制,恰克图贸易中白银开始流转,可只起到了通货的作用,根本无法扩大贸易。因为俄国人卖毛皮的银子转手就向晋商采购其他货物了。
每年的贸易量从五百万两扩大到八百万两之后,就基本停滞了,因为中国每年的毛皮需求也就一千多万两,毛皮提供商还有美国,而且美国的贸易量一点都不比俄国低。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